透過擁抱,做好轉銜的準備

*擁抱,搭起關係的橋樑*
1.身體的記憶影響於無形,卻是永久而深刻。
2.事實上,每個人都是被「擁抱」著來到這個世界上。
3.胎兒在子宮內所感受到的,是安全的環境、被呵護的溫暖。在分娩的過程中,胎兒所經歷到的是極度危險脆弱的狀態,而第一個穩定他們的力量,便是擁抱。
4.因此,在心理學上是以「子宮效應」來形容擁抱,另一方面,也有許多醫學實證研究皆已發現,擁抱、輕拍、觸摸等觸覺刺激,能有效幫助幼童的生理成長,甚至能提高早產兒的存活機率。
*擁抱對轉銜所產生的助益 *
根據馬斯洛(A. H. Maslow)的「需求層次理論」,透過「擁抱」的動作能逐步滿足及穩定各層次的需求,幫助孩子儘早適應新的環境。

*擁抱對轉銜所產生的助益 *
【生理需求】
1.擁抱有益身心健康。
2.經醫學實證研究發現,擁抱這類型的觸覺活動,可有效幫助分泌「血清素」和「腦內啡」。
3.此兩種物質又可助於白血球連結,增強免疫功能,對人體有絕對的好處,能滿足人類最基本生存的需求。
【安全需求】
1.安全感並非心智成熟的表現,而是生理身體感受到的環境穩定性。
2.透過平緩施壓的擁抱,能建立被涵融的感受,再結合穩定的語氣、沈緩的語調,可營造出安全的環境。
3.運用肢體上的安撫來給予穩定感,這對成長的幫助是有醫學實證可依。
例如:出生到兩歲的孩童,開始建立自我認知,也會出現分離焦慮,透過肢體的撫觸,例如「嬰兒按摩」,對孩子的肢體動作發展、語言表達能力、人際互動關係,都有正面的影響。
4.在安全需求被滿足的狀況,更能具備向外探索的能力。
【社會需求】
1.年紀越小的孩子,發展「依附關係」的議題越顯重要。
2.此關係在大腦中,主要以觸覺感官為傳導路徑,因而幫助精細和租大動作的發展,夠過足夠的刺激,能讓注意力和內在衝動趨於平衡,進而幫助人際互動。
3.基於擁抱所帶來的豐富觸覺刺激經驗,能幫助孩子透過體現性同理,發展「區辦能力」,瞭解如何與他人進行互動。
【尊重需求】
1.擁抱雖是好事,但也必須有方法地進行擁抱。
2.適時適度。
3.尊重對方的意願。
4.陳俊欽醫師點出,擁抱其實包含著複雜的訊息。擁抱者放下防衛,張開雙臂,被擁抱者則是被包圍的,所以,兩者的身體其實都是在「隨時可能被攻擊」的狀態下,因此,「真誠的擁抱」除了關愛的心情,還必須在有足夠的信任和勇氣之下,才能成功。
5.透過實質的身體經驗,能幫助孩子明白如何尊重和愛護他人,穩固人際互動關係,並搭建個體的支持系統。
【自我實現】
1.擁抱不只是動作上的擁抱,更是心理層次的「懷抱」。
2.只要是親密的肢體接觸,都算是不同型態的擁抱,能展現孩子外顯動作的創意,也能創造出內在情緒的各種體現,並覺得自己是被看見和被允許,這對「自我實現」的很大的幫助。

*為何不再擁抱?*
1.青春期階段的緊繃:青春期是個轉型期,不論男女,都開始對於「界限」的問題設立規範,親子關係也進入緊繃狀態。其實,父母親不用太過緊張或焦慮, 重要的是如何持續給予符合孩子需求的關懷。
2.特殊兒童的需求:很多特殊兒童會有「觸覺敏感」的狀況,有些人是對極輕的碰觸便有很大的感受和反應,也有些是需要極大地刺激,才能感受到他人的碰觸。兩者都很有可能造成他人有較負向的互動經驗,因而減少互動或肢體接觸,以減少衝突或不可預期狀況的產生,導致擁抱的經驗退卻,而不再擁抱。
3.社會文化的影響:在傳統文化脈絡中,常常會造成身體的距離和束縛,「擁抱」這個動作被放大解釋,因而難以接近。尤其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,使得這些身體的記憶淡薄,社會期待的壓力卻很明確。
4.父母本身的狀態:父母的態度改變,不再像孩子小時候那樣全然無私地付出,或者父母因擁抱孩子所產生的舊有經驗回溯,使得擁抱成為「有條件」的互動,例如:成績考好時、表現出色時,家長才願意擁抱。
*用替代方案建立擁抱的感覺*
1.持續給予孩子關懷,讓口頭讚美成為「無形的擁抱」。
2.與孩子共同進行活動,建立「同在」的感受,傳達擁抱的感覺。
3.透過運動或其他活動,在自然的情境下產生肢體接觸,減少擁抱的尷尬。
4.運用「中介媒材」,提供孩子擁抱的本體感受,例如:瑜伽球、彈性布、娃娃等。活動不需實質的肢體觸碰,能在維持身體界線的狀況下,滿足內在需求。
5.角色轉換,製造與孩子擁抱的機會,例如:大人可向孩子示好或示弱,讓孩子知道成人的情緒,也讓孩子有機會提供成人擁抱的支持。
*擁抱「三不」原則*
1.不要太過親膩的擁抱:不互相碰鼻子或身體重要部位。
2.不要奶媽式的擁抱:不要一直搖晃,或猛力拍打對方。
3.不要吃豆腐式的擁抱:動作或動機流於性騷擾的意圖。

「當互動關係是愉悅的時候,這能促進邊緣皮質層發展自我調節,以及社交互動的能力,並且減少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;而我們最初愉悅感的來源,是來自於氣味、聲音與被觸碰。」(Why Love Matters, 200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