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媽幫幫忙~談如何鼓勵孩子

爸媽心中的『我可以…?』
當孩子需要早療時,身為父母時時刻刻都是煎熬!心中總是想著,怎麼幫助孩子跟上發展?怎樣幫孩子找到好的治療師?怎樣幫孩子規劃早療課程?怎樣在課程之外協助孩子發展?曾在網路上看著焦急的媽媽提出疑問,早療課程為什麼家長不能進去學?希望自己可以回家自己再照老師方式帶孩子練習。為了孩子,父母總是承擔許多的『我可以…』。
雙重關係的混淆
當我們去成為早療老師或是治療師的角色時,誰來當父母呢?
有些家長可能覺得,我是媽媽/爸爸呀,我只是想幫孩子加強和練習課程中所學到的東西。這樣的用心是需要小心的!我們必須先釐清自己內在想法與感受。這是孩子需要的?還是我們自己需要的?是治療師要求的?還是自己心急或焦慮使然?一般來說需要家長協助練習的部分,治療師或是老師都會和家長說明並給回家功課練習。
比『早療課程』來的重要的是『家』與『家人』
每個孩子都需要家人的支持與接納,特別是有狀況的孩子。當家人心急的想扮演老師與治療師角色訓練時,誰來接納與愛孩子呢?當然訓練的出發點是愛孩子心切,但是孩子真的能從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嗎?當角色模糊時,孩子很容易讀取到的是『我不夠好』的訊息。當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夠好時,就會害怕,『害怕自己不被接納、不被愛』。不夠好的挫敗標籤一但在心中形成,對於孩子的成長與學習會是很大的阻礙,這是我們最不樂見的狀況!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被愛?鼓勵是最有效的方式!
以下來談談鼓勵孩子的幾種方式,父母如何鼓勵孩子?
接納子女的現狀: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能力與發展速度,他們的情緒行為表現也隨著會有高低反應。父母對孩子的認識與接納,能夠讓孩子對自己的現狀感到安心,產生自我價值感。
用行動表示對孩子的信任:『我知道你很想回家,但你可以再等十分鐘』『去吧!我知道你能自己拿到書』『你很快就能學會自己搭公車』
尊重孩子:有對孩子的互相尊重,才能培養孩子自我尊重。
不要拿孩子與他人做比較: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,與他人比較會讓孩子失去自己,否定自我價值。
看見孩子的努力與亮點:『你越來越能記住出門前要準備什麼了!』『看阿~你能帶球上籃了!』
發現孩子的優點與特質:『好棒~你能和同學一起分享玩具!玩的開心嗎?』『你能陪妹妹一起玩嗎?她最喜歡看你唱歌跳舞了!』
欣賞孩子的興趣:孩子從來都不是父母的下屬或是附屬品。孩子會有自己喜歡的事物與興趣,身為父母不該用自己的喜惡與價值觀去評論孩子影響孩子,這樣會使孩子退縮。發自內心去欣賞孩子的興趣,可以培養孩子探索生命的動能。
有幽默感:幽默感可以教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與失敗,讓孩子學習在逆境中學會保持彈性,建立自我鼓勵模式。
經常鼓勵孩子,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內在資源和面對挑戰的勇氣。鼓勵的方式協助父母跳脫指導的方式,而能夠真正賦能孩子,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發展。
文獻參考:Parenting Young Children:Don Dinkmeyer, Gary D. McKay&James S. Dinkmeyer, (199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