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原來,是我們沒聽懂你說的故事-語言前期的發展

筆者大學接受特殊教育的訓練,並於教育現場有五年的服務經驗,出國進修舞蹈動作治療學成歸國後,在語言治療所中提供服務,長期和語言治療師討論,觀察到「語言前期發展」(pre-verbal development)對孩子的重要性,不僅適用於自閉症光譜中的孩子,也符合一般孩子的發展。

此文,將以筆者和小雨(化名)工作的實務經驗為例,分享舞蹈動作治療師,如何透過身體動作、音樂韻律和遊戲探索,幫助小雨語言前期的發展。

*讓發聲變得有趣

活動初期,筆者運用小雨對「音樂」的興趣,以肢體動作或表情練習「回應」每種音樂的質地,例如:速度快慢、音量大小。在動態活動中,能透過全身性的經驗,讓呼吸更有氣體流動的感受,肌肉也在活動後變得更加靈活,同時,加上各種模仿與遊戲,能增進小雨「說話」的興趣。

*透過遊戲,探索聲音的存在

筆者工作時,運用治療室中櫃子和隔間,將音樂藏在治療室的不同地方,讓小雨因著對音樂的渴望,探索治療室不同的空間,打開對外界環境的關注,也開始運用「音樂」作為溝通的主題

*為何孩子開始說話了?

時常,孩子因為想得到某些東西,「溝通」是達成目標的必需條件,所以溝通動機提升;但,溝通也不全然為了得到東西,有時也是一種「與人分享」的表現。每次,小雨費盡力氣終於找到音樂,她都會抱著音樂播放器,眉開眼笑地對著我說:「音樂」。這簡單的動作,展現出溝通兩個重要的元素:情緒和對象。小雨在分享她的喜悅,而我,就是她分享的對象。

*原來,字彙代表的意義是這樣

小雨說的故事,讓我想到了海倫凱勒學習手語的過程,經歷了幾千幾百次的失敗,直到海倫凱勒觸碰到的冰涼的井水,才突然明白蘇麗文小姐一直在教他的手語是代表什麼意義,也就此打開了她與外界溝通的大門。

在蘿貝塔・米區尼克・格林考夫博士與凱絲・赫許-帕斯卡博士所寫的《小小孩,學說話》一書中,他們特別提到:「十二個月到十八個月大期間,孩子們用動作支持他們的字彙,並為更常用的字放棄特別的字彙。他們就像海倫凱勒一樣,擁有強烈的溝通企圖心,並知道每樣東西都有一個名字。」(129頁)

有很長一段時間,小雨都在學習發音和仿說,腦中雖然記憶了許多的字彙,但在要用的時候卻無法提取,因為,那些字彙並沒有被賦予任何的意義,但,她持續地學習;同時間,相信在她小小的腦袋中,也有很多自己的內在語言,是無法表達,更無法被理解。但在這次舞蹈治療的過程中,訊息被連結,所以,詞語有了意義;或者,我們應該說,經過長時間的彼此學習,我們終於找到一個溝通的平台,理解彼此。

*正視發展的差異,創造情境來對話

一般而言,幼兒的「字彙爆炸期」平均出現在十九個月到二十一個月大之間,但實證研究也顯示,每位孩子開始說話的時間點有極大的個別差異。當然,小雨因為生理的限制,語言學習的里程會與一般孩童有更大的差異存在,但是,我們仍應該尊重孩子每次想要溝通的嘗試,即便這些溝通並非有意義的,即便是我們無法理解的,但可以運用情境來理解對話,甚至創造情境來對話,不用擔心正不正確,所有的學習都需要經過不斷地練習與磨合。

一旦孩子所認識的世界越來越廣闊,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情有越來越多的發現,他們自然會有更多想要分享的資訊,而動機也會更加顯著。我們的陪伴,不僅是對孩子的支持,也是與他們建立共同的資料庫,有利於後續的對話發展。

*溝通的原型:非語言訊息

在我們不斷想用口語進行溝通表達的同時,也別忘了,我們最初也最自然的溝通方式,是那些無法文字化的「非語言訊息」。嬰孩透過表情、聲音、動作來做學習,如果者三者各自獨立,都只是沒有意義的密碼,幫助也陪伴孩子做全面性的經驗和練習,穩固語言前期的學習,是後續發展的基石。

舞蹈動作治療師和語言療師的合作,從不同的專業背景共同思考如何陪伴與幫助案主,運用不同的媒介,與孩子遊戲,增進學習的樂趣,也奠定孩子發聲的自信和愉悅感,藉此穩定語言前期的發展,提升溝通意願。

果樹從發芽、栽種、開花到結果,是一段漫長的時間累積。語言的習得,也是需要不斷練習與經驗的過程。

參考書籍:

蘿貝塔・米區尼克・格林考夫博士與凱絲・赫許-帕斯卡博士著,黃淑俐譯(2002年)小小孩,學說話。台北:信誼基金會。

http://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4280172577

#語言治療 #練習 #孩童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No tags yet.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