舞蹈動作治療的三個小活動
•舞蹈動作治療(Dance Movement Therapy)是從生活中取材,強調成員實際經驗學習過程的工作方式。
[endif]
•透過三個簡單的活動,邀請大家在生活中多一些觀察和體驗,也透過設計概念的分享,促進自我覺察的能力。
【活動一】跟屁蟲
【活動方式】
•兩人一組,A當人,B當跟屁蟲。
•A儘管往前行走和做動作,B就在後頭跟著A,盡量不要被A看見,但要做出相同動作。
【探索內涵】
•跟隨、不被看見、沒有聲音,跟屁蟲的職責,很多時候,我們只能拼命追趕,卻被拋諸在腦後;但也有可能我們其實心繫著後頭的夥伴,卻無法停下腳步回頭看看夥伴好不好,只能被時間和工作往前推行。
•多少時候,我們可跟著他人行動遊走,不需要出現前頭活動者的視線範圍內,只是默默跟在背後陪伴。抑或被看見、完全正確、有交集,對我們是重要的?


【活動二】懸絲偶
【活動方式】
•兩人一組,A先當懸絲偶,B當操偶師。A保持被動,B想像有一條隱形的透明絲線,可從A的任一身體部位抽出絲線,藉此牽動控制著A,A要跟隨著絲線的引導做出動作。
•注意!兩人的身體不會有直接的觸碰,都是靠著想像絲線進行互動。
【探索內涵】
•透過隱形透明的絲線,牽動著彼此,身體是面對的彼此,但,眼神呢?是否關注到對方的反應,或者只是期待著自己的領導可得到回饋,希望對方能照著自己的方式移動著。
•人是群居的生物,但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個體性,當自己的意圖與得到的結果有衝突時,心中作何想法?

【活動三】鏡中人
【活動方式】
•兩人一組,A先當人,B當鏡子。
兩人像照鏡子般面對面。
•A可任意做出動作,B要如同鏡中人般,模仿A的動作、表情和聲音。
【探索主題】
•眼神的交會,全身的跟隨與模仿,表情和情緒加入了,兩個更為平等的個體,雖有主從關係,但權力拉扯的角色型態改變,更多的相互配合、等待、陪伴。
•鏡中人常常也就是反射我們心中的樣貌,等待鏡中人,其實也是等待自己,而那種想觸碰,卻碰不到對方的感覺,是否也是我們在生活中,想接近、善待、陪伴自己的心情?
•動作在生活之中,關係藉動作串聯。
•舞蹈治療並非遙不可及的一門學問,也不是脫離生活的。
•舞蹈治療其實就在生活之中,其實就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之中,透過肢體的互動與律動,是在提升那可以帶著走的自我覺察能力,讓我們可看見自己的慣性,尊重自己的需求,也適時做出新的嘗試。
[endif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