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我的家庭真可愛,打造適合學習的環境

我的家,對孩子來說是什麼?

•呱呱落地,孩子如何認識世界?

•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。

•睜開雙眼,孩子如何感受環境?

•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一間學校。

•發出哭聲,孩子如何和外界溝通?

•爸爸媽媽的回應和互動,是孩子學習溝通表達的基石。

孩子的學習與成長(三個關係有所重疊的)

父母 家庭 互動

[endif]

新手爸媽為孩子做些什麼?

【0-6個月】

攀爬樣樣來,讓寶貝活動肢體,哭泣或是發出聲音時,模仿孩子的聲音或動作,讓寶貝知道我們有在注意他/她。

【6-8個月】

當寶貝發出有趣特殊的聲音時,父母給予立即的回應和誇張的讚美,鼓勵寶貝多變化不同聲音。

【8-12個月】

讓寶貝體驗不同感官/感覺經驗,鼓勵孩子東摸西摸,爬行、走路、跳躍、攀爬…樣樣來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咿咿呀呀聲音意義化,讓孩子的表達更具有效果。

【12-18個月】

讓孩子嘗試各種食材(在安全許可下),不需要一直為孩子把食物剪碎,鼓勵孩子練習咀嚼。

【18-24個月】

鼓勵孩子多多觀察身邊各種事物,父母大量介紹活中常見物品或是任何情境,累績孩子語言發展與溝通表達的詞彙數量。

【24個月】

鼓勵孩子使用口語搭配肢體動作進行表達,父母在家庭活動和陪伴過程中,盡量使用句子進行表達,特別是主詞搭配動詞,例如,妹妹要吃蘋果、爸爸開車去上班。

【36個月】

鼓勵孩子進行分享,學習與他人互動,爸爸媽媽在家中可以陪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、扮家家酒的遊戲,並且嘗試製造衝突,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。

【4歲】

鼓勵孩子學習表達情緒,爸爸媽媽可以在家庭活動中,建立分享”自己心情”的表達習慣,也可以利用自己經驗來同理孩子的情緒狀況與人際問題,例如,我小時候也在班上被老師責罵,心情也很差,所以心情不好沒有關係。

【 5歲】

陪伴孩子面對人際互動問題,逐漸建立孩子自我認同與自信心,讓孩子了解”家庭是你永遠的避風港”。建立分享與互動的聊天機制,逐漸讓父母的角色,成為朋友的角色。

【 6歲】

進入另一個學習階段,會讓孩子重新學習人際互動、學業學習、團體規範、情緒管理…,建立問題解決能力是關鍵。

父母與家庭的角色變換

1.照顧生活的父母 2.教導知識的老師

3.支持分擔的避風港 4.傾聽陪伴的朋友

#親子關係 #居家生活 #親子溝通 #語言治療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